构建高效协同、良性互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,既是提升司法质效的核心路径,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。近年来,合肥市律师协会(以下简称“合肥律协”)与全市各法院积极联动,以需求为导向、机制为支撑、实效为目标,创新采取了多项全省率先、全国领先的举措,打造了“空间赋能+实践赋能+机制赋能”的联动新模式,共绘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新图景。
空间赋能:设立“律师驿站”,打造“律师暖心港”
为进一步发挥服务会员职能作用,保障律师在法院候庭、办事期间有临时办公、休息等场所,2020年10月、2023年7月,由我会和蜀山区法院、庐阳区法院、高新区法院分别共建的“律师驿站”正式揭牌启用。“律师驿站”根据律师实际需要设置了休息等候区、办公阅卷区、更衣区等功能区。
休息等候区:
摆放茶几、沙发,提供茶水,供律师休息、洽谈交流。
办公阅卷区:
配置办公桌椅、打印机、充电、网络等设备,方便律师阅卷、临时办公。
更衣区:
设有更衣室、更衣镜和储物柜,方便律师更换律师袍、整理仪容及存放物品,更好地维护职业形象。
“律师驿站”实行封闭管理,省去传统登记流程,引入信息智能化技术,采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,只要在安徽省律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内的执业律师均可“刷脸”无障碍进入。
“‘律师驿站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方便、温馨,还有法院对律师的尊重,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办公室。”
律师们发自内心的感慨,凸显出“律师驿站”的设立为广大律师带来的温暖体验。这里不仅是律师办案的“高效工位”和“暖心港湾”,更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新图景的生动展现。
为了给广大律师提供更加暖心的服务,合肥律协持续优化 “律师驿站” 服务功能,不仅陆续配置了专用衣柜、衣架等基础设施,同时增设了律师袍借用服务,努力让每一位律师都能感受到“娘家人”细致周到的关怀。
实践赋能:创新实习律师培养机制,搭建“成长快车道”
为深化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,创新实习律师培养机制,2019年4月,合肥律协与蜀山区法院签订共建青年律师实践基地协议,招募实习律师到法院担任实习法官助理。在为期数月的实习工作中,实习律师既能深化对理论的认知,更能沉浸式参与案件办理、纠纷调解等实务工作,在“学用结合”中拓宽职业视野、积累实战经验。近几年,合肥律协继续扩大该项工作的覆盖面,相继与合肥市中院以及包河、庐阳、高新、肥西、长丰、瑶海等所有市县法院签订协议,先后共招募500余名实习律师派驻法院担任实习法官助理,受到法院的欢迎与好评。
合小律随机采访了一位实习律师,来听听他的感受。
实习律师:实习期间,在法官的悉心指导下,我收获颇丰:一方面,法律理解从“知其然”迈向“知其所以然”,法律应用能力在实务操作中稳步提升;另一方面,通过案件沟通、事实梳理等工作,我的沟通协调与案件分析能力也得到有效锻炼,同时也进一步筑牢了责任意识,塑造了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,为后续法律职业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机制赋能:签署合作备忘录,畅通 “协作连心桥”
2024年4月、2025年1月,合肥律协分别与瑶海区法院、庐阳区法院签署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的合作备忘录》,围绕开通“法·律”专属热线,招募实习律师担任实习法官助理,组织律师参与涉诉信访案件化解,建立律师调解中心,完善“律师驿站”服务,建立法官、律师同堂培训机制,共建平安建设协作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。
其中,“法·律”专属热线的开通,是加强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,建立法院与律师协会间高效联络渠道,是连接法院与律协的重要“绿色通道”。目前合肥律协已和瑶海法院、庐阳法院分别开通“法·律”专属热线。
该热线集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,包括沟通联络、投诉监督、执业权益保障、信息查询等,旨在为法院和律协提供便捷的问题反馈与解决途径。双方分别设专职人员接听并记录问题,律师协会按性质分类转交相关部门处理,紧急事项启动快速响应机制,其受理范围包括律师执业违法违规或权利受阻,律所、律师利用舆论干扰司法、违规炒作案件,律师执业突发事件及法院执业环境改进建议等。
“法·律”专属热线的设立,为法院和律协之间搭建了一个沟通、交流、协调、支持的渠道和平台,既便于法院及时反馈对律师行业的意见建议,也能让律师行业对法院审判工作以及普遍存在的共性意见、建议和诉求得到顺畅表达与解决,标志着“法·律”协同合作进入全方位、多领域、深层次的新阶段。
合肥市律谐调解中心
同时,为充分发挥律师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专业优势、职业优势和实践优势,高效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,合肥律协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,于今年3月正式设立合肥市律谐调解中心,并成功入驻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、包河区法院、庐阳区法院、长丰县法院、高新区法院及瑶海区法院,受法院委托开展纠纷调解,为当事人提供更高效、低成本的纠纷解决途径,进一步健全多元化解纠纷机制。
“空间赋能”提供暖心保障,“实践赋能”培育专业力量,“机制赋能”确保常态长效,形成“1+1+1>3”的协同效应。未来,合肥律协将持续深化与各法院的合作交流,实现立体联动,双向赋能,共绘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新图景,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、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社会贡献更大力量。